登基后連國號都懶得想的皇帝,直接用自己姓氏,如今已發展成大姓
2024/05/19

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,封建王朝歷史時期,絕對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。

盡管這樣的體制本身擁有一定的弊端的,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體制存在,中國才最終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,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。

而在封建王朝期間,最具特點的便是皇帝這一「職業」。

只要能夠當上皇帝,對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北宋時期的重文抑武與元朝年間的重武抑文,完全就是兩個極端,最終都導致國家發展不平衡,甚至因此而走向衰敗覆滅的下場。

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皇帝在對文武重視程度上的選擇,其實也算是比較正常的一件事情。

我們國家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皇帝,登基以后連國號都難得想,直接就用了自己的姓氏。時至今日,這個姓氏也已經發展成了大姓氏。

國號與姓氏

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的是,為什麼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各個朝代,很少出現皇帝姓氏和國號相同的情況。

直接利用自己的姓氏來作為自己的國號,這豈不是更加方便?

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我們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,那就應該改成李趙孛(成吉思汗本名:孛兒只斤·鐵木真)朱愛(愛新覺羅)了。

事實上,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。

首先是在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:「自黃帝至舜禹,皆同姓而異其國號,以章明德」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從黃帝到舜禹,其實都是一家人,之所以會更換國號,主要是為了彰顯各自光明的德業。

因此,后續的國號出現不同的情況,也是后來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不同的德業,從而自行選擇不同于自己姓氏的國號。

其次則是國號的選擇,往往都會從部族、部落;創建者原有的封號、爵位;創建者統治的區域,也就是封地的名號以及宗族關系來取名。

和他本人的姓氏,根本沒有太大的關系。

當然,用姓氏來命名國號,也有一層謙遜的意思在里面,而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種美好的品格。

人們知道天子姓什麼,但放在心里就好,不至于天天掛在嘴上。

任性皇帝

那麼在中國歷史上,十分任性地直接用自己姓氏當作國號的皇帝究竟是誰呢?

答案就是史稱陳武帝的陳霸先,一個連國號都懶得想的君王。

有關陳霸先的故事,最早還要從公元540年的南北朝開始說起。

當時已經38歲的陳霸先,原本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跑腿小吏而已。

不過隨著自己的掌管蕭映升遷至廣州刺史以后,陳霸先的人生也迎來了轉折。

在兩人抵達廣州以后,剛好趕上廣州地區發生暴亂,而陳霸先也在暴亂之中意外發現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。

自此之后,每逢國家大亂,人們總能聽說陳霸先沖鋒在前的事跡。

等到了公元548年的時候,侯景之亂爆發,陳霸先更是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。

在長達4年的征戰之后,終于將候景成功擊敗,順利讓梁朝安穩并協助蕭繹在江陵稱帝。

原本故事到這里就應該結束,陳霸先作為一個為國為民的大將軍,也足以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佩。

可就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來說,想要天下安定,無疑會十分困難。

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面,西魏便將梁朝江陵攻破,蕭繹也死在了西魏的刀鋒之下。

無奈之下,陳霸先等人只好擁立蕭繹的第九個兒子蕭方智為帝。

可恰逢此時梁朝內部也發生內亂,各方勢力開始推崇自己選舉的皇帝繼承大統,并嘗試扮演曹操這個角色。

苦勸無果以后,陳霸先也只能痛下殺手,將所有對梁朝不利的因素全部清除。

至此,蕭方智順利登基,成為梁朝的新一任帝王。

只不過之后不久,有感于陳霸先的才能與付出,蕭方智最終選擇禪位給陳霸先,于是陳霸先便任性地將國號定為陳,是為陳武帝,陳姓發展至今也早已是中國的大姓。

對于最終的結果,不少人都十分的意外,可就那個時代的實際情況來說,或許結局早已注定。

當陳霸先將所有對梁朝都有威脅的力量全部清除以后。

對于梁朝皇室成員,最大的威脅難道就只能來自外部了嗎?關于這一點,世人常議論不休。

為你推薦
熱門推薦
萌寵星球
分享愛寵故事, 珍藏每壹刻溫馨
熱門推薦